自卑感的表现、成因及怎样去克服

栏目:人格成长 发布时间:2024-05-24

自卑,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做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格格不入。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所以,要克服和预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别处的辉煌来弥补,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可是他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是激发起奋起直追的勇气,而是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以偏盖全。


因此,开展儿童自卑感的研究,探讨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过分自卑的心理状态,也是康桥心理咨询要做的功课之一。
 
一、自卑感的表现
自卑作为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总是通过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儿童的过分自卑有下列几种表现类型:

1、心灰意冷型。具有这种自卑感的儿童,常对自己的素质、能力评价过低,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 丧失信心,形成了“自卑情结”。如有的儿童学习能力差一点,平时反应慢一点,就认为自己天生愚笨,特别是学习后进生,考试成绩不好,总觉得别人蔑视自己,有较强的心理压力,经常表现为自我轻视、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甚至干脆“破罐子破摔”。


2、狂热表现型。由于刺激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反抗心理,急于改变自卑的地位,专注于狂热的自我表现,突出一种“优越情结”。如有的学生课堂上举手发言,处处显出凌驾于他人之上,心想别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须尽力地表现表现,让人家知道我是何等人物!又如一个学生个子矮,他总是踮起脚尖来走路,挺直胸部,表现 出趾高气扬的样子。


3、多疑善感型。这种儿童具有“过敏情结”,做事情谨小慎微,瞻前顾后,行为畏缩,对事物反应极为敏感,疑忌心理较重,明明是自己胸怀不够坦荡,却总怀疑他人在背后捣鬼,说自己的坏话。


4、孤独怪僻型。这种儿童具有“孤独情结”,性格怪僻,孤立离群,不愿与人交往,害怕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同时别的儿童也不愿接触他,他始终处于孤立的地位,没有人际交往的空间。


过分自卑远不止上述四种类型,实际情况中有不少儿童往往不单纯表现 为某一类型。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处于心理成熟度落后于生理成熟度的“非常时期”时,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自卑倾向的情绪波动更为复杂,如当一帆风顺时,他们很容易过分自信,自 命清高,表现为“狂热型”;当遇到挫折时又容易悲观失望,垂头丧气,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表现为“心灰意冷型”。
 
二、自卑感的成因

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方面看,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而自我暗示往往是由生理问题或心理问题引起的。


1、由生理问题引起的自我暗示。一些儿童对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容易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产生自卑感。他们常怀疑别人耻笑自己或者个子矮小,或者身体过胖,或者五官不正,或者身体有残,精神压力重重,抑制了自己天性,离群索处,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还有个别儿童缺乏必要的生理知识,对突发的生理现象自我暗示,引起自卑感。如一位六年级的男生,身体进入青春发育期,开始了性的发育和性的成熟。一天夜里,突然遗精了,他不知道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误认为自己这是流氓行为,怕别人知道笑话,产生内疚和自卑,于是到了学校,上课和活动老是不专心,见到人躲躲闪闪,不合群。


2、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自我暗示。引起自我暗示的心理问题很多,我们举其中的几种:一是智力问题。一些儿童往往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消极暗示,如学习后进生,由于学习努力不够或其它原因,无出色学业成绩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对整个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二是性格问题,即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带来的消极的自我暗示。人的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类型,过分自卑的儿童绝大多数属于内倾型性格,表现 为谨慎、孤独、反应慢、适应环境困难,他们中大多对自己的性格、气质特征有些了解,但他们对于自身存在的不利于交往的性格特征,总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认为“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无法改”。三是挫折问题。儿童遇到挫折,容易引起自我暗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面对这仿佛不可逾越的困难,进而怀疑自己在各方面的水平和能力,认为自己都不行,处处不如别人。如体育课上练习跳高,一个学生老是跳不好,别的学生跳得都比他高,他产生了自卑感,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失去了面子,抬不起头来,在这样心理暗示下,他的跳高成绩一直上不去,并且这一挫折影响到了其他方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阴影。四是心理创伤问题。常言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话对个别儿童也是适用的。如果一个儿童过去曾受过打击,并留下心理创伤,一旦在现实生活中触及了这个“伤疤”,就会引起自我心理暗示,产生自卑感。曾有心理学家调查过,有过心理创伤的儿童,容易形成强烈的自卑感,通常比一般儿童多四、五倍。


从产生自卑心理的外因看,主要有三大因素:


第一是家庭因素。有人曾对某校4个班中的7位是养子或是随嫁儿的学生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他们都有较一般学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之所以有自卑,一方面是养子父母对养子的关系缺乏自信,不能安心地承担养育的责任;另一方面当孩子知道是养子时,感到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猜疑别人背后说他的父母不是亲生的,由此产生自卑感。


第二是学校因素。如某些“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学校造成的,或者老师批评过多,让他失去了自信;或者常有同学讥笑他,让他孤立离群;或者在学校里受到其他方面打击,让他心灰意冷。


第三是社会交往因素。一些儿童在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中,遇到了交往挫折,如受到大人训诉,或被人欺骗等,孩子对此难以忍受,产生自卑倾向,并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或倒霉,尤其是出现了不良后果更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使得自卑心理进一步深入内心,不断膨大,以致儿童丧失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三、自卑感的克服


自卑感人人都有,保持适度的轻微的自卑感对人是有好处的,它可以成为儿童努力奋进的动力。如一个学生一段时间对数学不感兴趣,怕学数学,在涉及到一些数学问题时,他便噤若寒蝉,认为很多人数学学得都不错,唯独我不行呢?由此产生自卑心理。但这种自卑心理只要不过分,又会成为学习数学的动力,因为一旦他了解到没有学好数学的不止他一个,而且数学完全可以学好时,这位学生会抓住机会,迎头赶上。

但是过分的自卑却属于性格上的缺陷,是变态或畸形心理的表现,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是不利的,甚至产生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儿童不宜有过分自卑的心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消除过分自卑感。对此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以“增长知识”为起点。


“知识是克服自卑的武器。”专家指出:儿童的过分自卑感往往与他们知识贫乏有关。当年龄相仿的孩子聚在一起时,他们的知识、能力会出现较大的反差,一些掌握知识不多的儿童,感到别人的知识都比我多,从而自惭形秽,产生自卑心理,如果这种心理体验在较长时间内伴随他,便会强化为严重的自卑感。学习后进生也是认为自己知识掌握没有别人多,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要帮助儿童克服过分自卑感,必须以“增长知识”为起点,有意识、有计划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对学习后进生还要补足少学的学科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能力。


(二)以“适宜目标”为准点。


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对有过分自卑感孩子的要求不应过高,要有“适宜目标”作为他们努力的准点。因为儿童的能力有大有小,一定要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后进孩子来说,更要适当降低要求,可以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会经常拥有成功感,可以更快地进步。此外,假如孩子达不到你所期望的要求时,如论如何不能说他“笨”或“不是学习的料”等难听的话,否则会人为地造成儿童的自卑心理。


(三)以“树立自信”为重点。


帮助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所在。转化学习后进生,必须 以“树立自信”为重点。如对于具有严重自卑感的后进生,教师不要在他们的作业本上打“×”, “×” 打多了,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还有可能产生心理伤害。苏霍姆林斯基总结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育的秘诀就在于注意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对四年级以下的儿童,从来不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是不及格,他让学生反复做几遍,使学生自信:作业只会越做越好。显然,这样的教育方法好就好在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