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应该去做心理咨询?
情绪低落:指个体内心有沉重感,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严重时忧虑沮丧,唉声叹气,悲观失望,感到生活乏味,甚至认为生不如死。自我感觉不良,疲倦无力,无精打采、自卑自责,甚至有罪恶感,因而可出现自伤和自杀观念或行为。情绪不稳:指个体的情绪在主、客观影响下易于诱发,易于转化和易于消退。
2.长期躯体不适,经躯体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改变。
这种躯体不适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可有多种疼痛同时存在,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不适或疼痛。个体可能已长时间四处求医,均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甚至手术探察也一无所获。但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可导致个体的社会功能下降。
作为群体性动物,与他人交往是大多数人的内在需求。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其外延很广,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等。人际关系的问题可能因个人的自负程度、嫉妒程度、多疑程度、焦虑程度产生。其问题可导致个体其他社会功能(如学习、工作效率)下降,其严重性主要可根据个人痛苦感来评估。
在心理学上,这种压力多半称为应激。产生已经应激的生活事件有两种:一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的事件;二是长期生活、学习或工作的环境。当紧张性刺激的强度(持续程度)超出个体的应付能力时,便引起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使得个体感到痛苦、紧张或身体不适。
失眠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每周至少3晚,持续3个月)的睡眠的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常表现为难以入眠、不能入睡、维持睡眠困难、过早或间歇性醒来而引致睡眠不足。当然也有个体夜晚睡得很好,但是自觉睡眠不足。
这种生活事件往往能造成个体一系列应激反应反应。如果刺激强度超出个体的应付能力时,便引起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使得个体感到痛苦、紧张或身体不适。
家庭作为工作学习之余的重要环境。个体状态影响着家庭功能,家庭氛围也影响着个人状态。当个体之间长期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猜忌的关系时,会影响家庭中每个成员的个人状态。
学习困难可能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儿童学习困难。学习困难是一种表现,其问题可能不仅仅是智力问题,也有可能涉及个体的学习动机,情绪,思维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其他问题。
去心理咨询,该做些什么准备?
1.咨询者本人要有心理咨询的愿望。
心理咨询是以语言沟通为基础,这种沟通是建立在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和自愿的基础上。若来访者没有沟通的愿望或是被亲朋好友带领至此,是不会情愿地谈及真实的自我,咨询效果会受到影响。
2.咨询者不必担心谈话的内容外露。
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原则之一是为咨客保密,有些来访者因有这种担心,咨询时往往隐去某些问题,不利于咨询师做出诊断和提供帮助。
3.来访者最好有自助意识。
心理咨询除有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引导帮助,还需要来访者积极主动配合。有的来访者没这种意识,在咨询后对咨询师布置的作业不实施。如对恐怖症患者的治疗是先练习放松法,再进行系统脱敏疗法,这是一个连贯程序,如果来访者回家不练习,总想在咨询师那里讨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药物,极有可能导致咨询半途而废。
4.来访者勿急于追求效果,欲速则不达。
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咨客出现障碍的原因是因性格偏内向、口吃、怕别人讥笑、拒绝与人交往引起,咨询时首先要打破这一循环链,使来访改变自身对口吃的认识,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技巧。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还有些心理问题需要有关人员同步参与咨询,如孩子的问题父母参与,婚姻问题夫妻参与。
5.理解咨询的时间限定。
咨询一次约50-90分钟,若时间长、内容多,不便于来访者者清晰地理解接受主要问题的核心部分。
注意哪些问题?
1. 开头说什么。
一些来访者见到心理咨询师后情绪波动很大,不知从何谈起,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先想好“开场白”,归纳自己的求助内容,有助于咨询师更高效的帮助你。心理求助,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共同愿望,一点儿也不矛盾,且心理咨询师会对你的“泄密”给予绝对的保密。因此,面对咨询师,尽可能敞开心扉。
2.倾诉要有所节制。
人在激动时易失控,一肚子的烦恼和苦水恨不得全都倒出来,从时间上考虑,你的倾诉在10-30分钟即可。
3.“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
一些来访者存在种种顾虑,有的人说到一半时忽然又后悔了,改变了主题;有些人因怕露丑、害羞等原因不肯说关键的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时,专业的自咨询师会估计你的感受,也会逐步加强双方的信任度。但是尽量不回避问题,会使咨询师的分析、判断更准确,更有效的帮助到你。
4.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
来访者不是求职或与上级领导谈话。咨询师相比你表层的东西,会更注重解决你的内在矛盾。在与咨询师的谈话中,要尽可能地放松一些,尽量不要在交谈中过多考虑方式方法和技巧。
5.防止就事论事地纠缠于细节之中。
有些人害怕咨询师不了解自己的经历与问题的发生、发展和现状,用大量时间去讲述一件事的细节。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心理咨询师更关注你的思想观念及对问题的认识。对于事情的叙述,先可大致讲一讲,然后等咨询师提问再说。
6.不要期望由心理咨询师给你“决策”。
比如说离不离婚,与恋爱对象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等问题,不少来访者希望咨询师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准则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硬性指导”。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启发、疏导你的“症结”,最后的“大主意”还得由你自己拿。
7.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
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个过程,那种希望“一点通”、“仙人指路”的走捷径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与心理咨询师面谈不便,还可以电话交流。
8.心理问题不要等成了“心病”时才去求助。
现实中,心理问题不算病的观念还很普遍,再加上自己对心理咨询的偏见,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似乎还不愿与心理咨询师打交道。其实对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在“心理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可以去找心理咨询师了。
心理咨询保密原则
1.心理咨询师有责任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保密原则,以及应用这一原则时的限度。
2.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来访者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或与其他心理咨询师进行磋商,但应将有关保密信息的暴露限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3.心理咨询工作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均属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不得列入学校其他常规档案资料之中。
4.心理咨询师只有在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在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
5.心理咨询师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的记录、开具的诊断、照会或医嘱,应指定适当场所及人员保管,并负有保密的义务。
6.心理咨询师受卫生、司法或公安机关询问时,不得做虚伪的陈述或报告。
7.心理咨询室值班人员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咨询室电脑,不得随便翻阅咨询室的档案及资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