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问题

栏目:青少年儿童 发布时间:2024-05-24

现实中,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像一层膜,孩子的心里话不愿和家长分享,家长却很急躁,这个随着时间的沉积,问题越来越多,相互理解。孩子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从儿童期转入成人期。身体机能的发展了,可是思维方式还没有发展好,还在儿童向成人发展的过程,因此有距离感。家长就会用成人的身高要求孩子要有成人的思想,这对于孩子是不公平的。孩子自己学习的压力会产生困惑


     浮躁

孩子最常有,临床表现:做事盲目性,没有毅力,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力。原因为两点:社会原因。社会快速大跳跃的发展,孩子的思维也在发展。在社会中面临重新定位的时候,人人都有心神不宁的状态,孩子也有,国内85。3%的家庭都有浮躁的情绪反应,以成人的做法来要求孩子。第二个原因是孩子自己的原因,孩子的好奇心。因好奇而进行无名的攀比,是浮躁的重要原因。社会的过于夸张的宣传,导致了孩子的攀比心理出现。孩子感觉只要依靠父母的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例如:选秀节目对孩子的影响。厌学、抑郁的情况容易出现。


对家长的建议: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给孩子一个灯塔,一个生活目标
二、做事先思考再去行动,三思而后行。
提醒孩子:你要经常给自己提问题,为什么这样做?怎么做?
家长尽量多用商量的语气与孩子沟通。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做事有始有终,做事不骄不躁需要平时
四、正确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对事物及现象的好奇,这是植物神经的生长过程。
五、帮助孩子调节心理的状态,引导孩子放下心来静静,听听音乐,浮躁时不要让孩子硬要去做事,先让孩子平息下来。
六、有针对性地去磨练孩子,例如:弹琴、学奥数等,从心理上去磨练,压抑他。

七、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父亲的职责:一家之主,起好带头作用。国内父亲的角色主要定在主外角色上,挣钱为主。国外的父亲,不管再忙都要和孩子交流。案例:家庭的感恩行动。国内的家长更多忙在工作上。


抑郁
抑郁性心理性疾病是最顽固的疾病,是长期积累所造成的心理因素,归因说是长期的。
第一,家庭人际交往及教育。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案例:家长专制式的教育给孩子一种压力,孩子易于发生抑郁。
第二,孩子自身原因,孩子自我的认识是片面的,
第三,人际交往,你来我往的情趣比较少,与国外不同。国外人与人之间比较熟悉,互相交流。国内的交往主要是小型范围的交往

第四,国内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取代了孩子享受的一些课外活动,把孩子当成机器,把孩子分成几等。案例:家长会的学生分成不同等级,优生家长得意洋洋,差生家长唉声叹气,这给孩子以极大的影响,让孩子长期处于焦虑状态,


症状:
不说话——抑郁性的焦虑症(这样的家庭主要老实的家长,处于社会的低层)

狂躁——抑郁性的狂躁症(这样的家庭鞭打、责骂较多,很伤害孩子,对孩子的后期学习设了一个最大的值。


我们的对策
一、家长放平心情与孩子沟通,放到孩子的心理位置,告知这样的后果是什么。
二、走出家门先交朋友(这是国外倡导的,国内有一定局限性)
三、帮助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考试只是对你的知识做一个检查,不要告诉孩子考好了就可以考上好学校,让孩子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所有的一切,成功和失败,都要正确面对。这是两者并存。成功和失败是孪生兄弟。
你成功了,不代表你不会失败——国外一个人说的话。成功不要太高兴,失败也许随之而来。失败也不要灰心,成功也会来的 。
小结:青春期的抑郁防治在家庭和自身。
 

青年所遇到的心理挫折、负担或困惑,大体上可以从自我心理、性心理、家庭(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及社会适应几个方面来探讨: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

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评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年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但是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统一,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青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是青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青年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