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服务

老好人的辛酸
分类:人格成长   |   发布日期:2017/4/27 15:36:09   |    304 人阅读   |   作者:如是
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众多隐匿在人身上不为人知的心理问题,如今逐一被挖掘定义。强迫症、拖延症、选择困难症等已见怪不怪,今天我们来谈一个相对新鲜的症——取悦症。

       取悦症解释为一种强迫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对他人的认可上瘾。始终保持好人形象,尽力不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而且,会避免批评别人以免被别人批评,把对抗和愤怒看作危险的情感体验,心理学家称之为“冲突避免”。取悦者会努力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满意,即使牺牲自己的健康快乐,但结果可能会是被别人利用。

       他们总是特别友好,对朋友提出的帮忙,有求必应,与人相处时,也总是事事先替别人考虑,全然不顾自己利益。这种人的人缘往往很好,鲜有人会不喜欢他们,因为他们在与人相处时的第一准则就是:

        你一定要喜欢我,我的价值因你的肯定而彰显。

        他们在受到别人的肯定赞美时,会感觉自己特别优秀。在遭到别人的否定嫌弃时,则感觉自己一文不值。他们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倒向另一个极端。他们的自我就像根没扎稳的树一样,外界有点风吹雨打就东倒西歪。

        在面对长辈上司等权威他者时,取悦行为尤甚。人生性敬畏权威,如果得到权威的认可那自是让人欢欣鼓舞。取悦权威是一种动机叠加表现,本来取悦成性的人叠加上顺从权威和可能带来的利益动机时无疑更加剧了取悦行为。

 取悦症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这是他们早年与外部世界互动模式的延续保留。幼年时期,安全感对孩子而言极其重要。父母是他们的一切,孩子只有依靠父母才能活下去。如果父母对他们过分打骂,孩子的安全需要得不到保障,被关爱需要得不到满足,经常性的体验到被抛弃的恐惧。个体的自我保存机制就会自动采取行动,以避免悲惨境遇。他们在认知和行为层面上会做出变化调整,用取悦讨好父母来获取安全感,确保自己能得到好的照顾和关爱。他们深信一定是自己很差劲,不值得被爱,唯有顺从取悦他人才能很好的活下去。

       取悦症者从小接受的是有条件的爱,如果乖巧听话表现优秀,父母就会关爱他们,反之就会打骂数落。这种反差化的一正一反教养模式,很容易强化个体迎合取悦他人的人格特点。

       对于一般人来说,早年父母给予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关爱,这种无条件的爱被孩子内化到自身,他们确信自己是优秀的,无论自己怎样都是值得被爱的。他们有坚定的自我认同感,“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反观取悦者们,他们会自我怀疑,肯定是我哪里不够好,所以父母才会这样子对我。把问题揽到自己身上的好处是,孩子可以获得掌控感。比起难以解决的不被关爱的无力感,如果自己能够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局面那是再好不过了。

       在人际交往中,取悦者们从最初的取悦父母延伸到取悦周围的人。这种讨好他人的模式本是自己的一种防御措施。 在幼年时是有其适应意义的,但长大后,虽然周围环境改变,自己也不需要依赖别人生活,完全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可这无意识的防御模式却稳固的保留了下来。

      一句话总结,取悦症是环境适应的结果。

       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在关系中,渴望归属感,每个人都惧怕关系破裂不被接纳,取悦顺从是维护关系的有效手段。

       关系的最终指向又是什么呢? 


       存在本身。如果没有关系,没有父母的养育,人际的支持,个体难以存活下去。关系是一种需要,本质上是为了存在而服务。

       取悦症的老好人们,并非善心爆棚。与其说他们是在帮助别人,倒不如说是想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得自我肯定,汲取自我价值感。我们不能单纯的以一个人是否做好事来评定他是否就是一个好人。同样是做好事但背后的动机可能迥然不同。 现实中的好人多半都是认为自己不好的人,想要证明自己好罢了。 

       老好人们,是时候放弃取悦,勇敢做自己了。不妨从固有的关系模式中跳脱出来,为自己考虑一次,勇敢拒绝别人一次,怀着对自己的爱和勇气,尝试活出另一种可能吧。

                                                                                    作者:康桥心理 如是

全国统一服务电话
400-663-2003

工作时间:AM 9:00 – PM 5:30 全年无休

公司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路133号源天大厦(零到壹联合办公)A区3009室

微信公众账号

线上预约&
参与活动&
学习心理学小知识

版权所有:天津康桥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津ICP备11001889号-2  

技术支持:35互联